元问答栏目视频美女
  1. 生活问答
  2. 答案列表

新宁丧葬风俗是什么样的?有什么特点

回答列表
新宁丧葬。
民国以前,民间十分重视丧葬礼仪,凡中等人家,都力求办得热闹,其主要程序有:一是化落气纸。死者落气,放鞭炮,化纸钱,儿孙跪床前,表示送老人上路,打发盘缠,曰“送终”。二是装殓。死者断气后,沐浴更衣,按神位座向,男左女右,移尸堂前,曰小殓。死者身着寿衣,里外三新,鞋帽齐全,口中含金,头盖纸钱,身盖被单,脚下点菜(茶)油灯,供亲友拜奠。三是报丧,小硷完毕,向亲友报丧,孝子下跪,名下礼,亲友前往吊唁。四是人棺,主要亲友到齐,即刹俗称大殓,棺木称老材、寿材或千年屋等,多为生前所备。入棺时,如儿女未到,只入棺,不封口,以候观瞻遗容。五是开吊,入棺后,棺材仍置堂前,一般停3-5日,晚上请村里丧歌手唱“孝歌”,并请僧道开灵、救苦,礼宾主持家祭,孝子披一麻戴孝,守于灵旁有吊唁者孝子回拜。出葬前晚择吉时封棺。六是出殡,移棺于屋外,停柩村口。七是安葬,俗称“出门”。亲友多来送葬。奠仪是祭帐、钱包香纸,孝子设席招待,俗称打丧堂”。棺材盖棺罩,农村多盖被单。8人抬棺,花圈、祭帐前导,孝眷紧挨灵柩,长子捧灵牌或遗像,孝眷执引路幡、哭丧棒,在棺前跪跪拜拜,退着慢行。后面是其他送葬人员及鼓乐队,一路鞭炮不断,鼓乐齐鸣,队伍慢慢移动,俗称“游棺”,一直送到墓地,叫“登山”。接着,将棺材放入墓穴,叫“落坑”。由“地仙”用罗盘定好棺位,呼龙化契,向穴里撒点朱砂,孝子每人用衣襟兜一撮上放入墓穴,再掩土垒坟。返回时,送葬者摘枝青叶插在头上,意谓“四季清泰”。八是应七。老人死后第七天,孝眷请僧道念经,俗称“应七”,分“二七”、“三七”……直至“圆七”(“七七”或“十七”)。富裕人家还做道场,化纸屋。圆七前,孝子居丧,俗称“守孝”
清代,一服孝子须守孝三年。三年内,院内不贴红对联,孝子不应考,不任官,不婚娶,有些怕误婚期,赶在孝堂结婚。民国时期,这种旧习逐步消失。
50年代起政府倡导移风易俗、殡葬改革,丧事从简,公职人员去世,子女亲属袖戴黑纱,死者单位及身前好友、孝眷亲朋送祭账、花圈,开追悼会,向遗体告别,即行安葬。
80年代起,葬礼大操大办者,不乏其人。瑶族葬礼,原有两点特别习俗:一是唱葬歌,孝眷请来歌师,先请神,然后唱歌,歌调凄婉、低沉大意是:人生自古有生有死,修行得道者,超脱凡尘,升入天堂;恶人则被打人地狱……二是盖棺,如丧父、由伯、叔站在棺前,给跪在下面的孝眷喂酒食,并对孝眷说些“方代荣昌”、“子孙发达”、“兰桂腾芳”之类的吉利话,然后盖棺。如丧母,这种仪式则由舅父主持。50年代后此俗已废。
来源:新宁县人民政府网站。
猜你喜欢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