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问答栏目视频美女
  1. 历史问答
  2. 答案列表

基建工程兵到深圳建设特区是怎么回事

回答列表
1982年,100列火车载着20000名基建工程兵到深圳建设特区,住进了破烂茅屋,一年后却全部被裁。那时的深圳都是土路,遍地荒草、农田,驻地就是由一排排简陋的工棚组成。
一片深圳荒地上,远处的土路尘云飘扬,一列列火车长龙缓缓驶来,火车头的蒸汽与夏日的酷热融合,仿佛在空气中画出了改革开放的先声。
车厢逐一打开,卸下的不仅是物资,更有一群怀揣理想与决心的年轻人,他们是被誉为“拓荒牛”的基建工程兵。
这群年轻人眼前的是一片被称作特区的土地,是国家改革的试验田,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这片荒芜中建设出中国的明天。迎接他们的,是一排排摇摇欲坠的茅屋和无边的荒草。
“从今天开始,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!”连长李强站在简陋的操场上高声宣布,他的眼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。
“连长,我们真的能在这种地方建设出特区吗?”年轻的战士小张不无担忧地问。
李强笑了,“这不正是挑战吗?信我,没过多久,这里将是一片繁华。”
这些工程兵来自中国各地,他们中有的人曾在复杂的地形中铺设铁路,有的则参与过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,每一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。但深圳给他们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。
土路上,轮胎的印迹深陷泥泞,每前进一步都如同与土地做斗争。他们住进了破旧的茅屋,屋顶漏水,地面潮湿,这里的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。但这群工程兵有着不怕苦、不怕累的精神。
起初,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水。深圳的水资源并不丰富,而建设所需的水量却极其巨大。他们没有等待,而是决定自己动手,解决问题。
“老张,这块地方的土质如何?”连长张斌深知找到合适的地点打井是关键。
“报告连长,这里的土很适合打地基。”老张是这群人中经验最丰富的,他拿着土壤样本,脸上写满了信心。
就这样,挥舞着铁锹和镐,他们在烈日和雨水的洗礼下,一锤一锤地在这片土地上打下了深井。时间一天天过去,从地下涌出的第一股清水,似乎也预示着特区的生机与活力。
然而,水并不是唯一的问题。由于四周荒草丛生,缺少蔬菜供应,他们不得不自己开荒种菜,以保障日常所需。这并非易事,许多工程兵并未有过种植的经验,但他们的适应能力极强,很快就在荒野中开辟出了一片片菜园。
“刘哥,你看,我们种的白菜长得不错吧?”年轻的小兵小李兴奋地指着嫩绿的叶片。
刘哥抹了把脸上的汗,笑着说:“是啊,没想到咱们也有当农民的一手。”
尽管条件艰苦,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,渐渐在这片荒野中建立起了适合居住和工作的条件。
时光流转至1983年,深圳特区从一片莽莽荒野逐步嬗变,一座崭新的城市正逐渐在这片热土上描绘出她的轮廓。
这一年,一栋栋现代化建筑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宽阔的道路网织成城市的血脉,逐渐延伸开来。特区的面貌一天天地清晰,从无到有的变化,像是在告诉世人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到来。
然而,正当这座城市的模样初现端倪之际,那些日夜奋战在建设第一线的工程兵们,却迎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消息——他们将集体被裁撤。
政策的风向转变了。在这个国家大动脉般的政策决定面前,他们与其说是被撤回的棋子,不如说是完成了使命的英雄。
一时间,在那些简陋的茅屋前,泥土上留下了一串串的足迹,它们交错着,有的深,有的浅,有的稳健,有的踉跄。
这些足迹交织着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勉和不易,每一个印记都承载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无限情感。
“我们的军装虽然要脱下,但我们的精神不能丢。”营长在告别仪式上坚定地说。
时光飞逝,昔日的工棚变成了高楼,荒地变成了花园,而那些工程兵们也早已淡出了历史的舞台,他们的故事却如那尊“拓荒牛”的雕塑一样,留在了深圳的每一块砖瓦中。
当年那些茅屋旁的工程兵,现在已经成为了深圳建设的重要见证者,他们的故事,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深圳人的心中传奇。
参考资料:
"特区拓荒史——记深圳基建工程兵的故事",深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,2021。
猜你喜欢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