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问答栏目视频美女
  1. 文化问答
  2. 答案列表

菩萨心肠金刚手段是什么意思

回答列表
生活在现在这社会,必须坚守自己的行事准则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,最起码也能不受他人欺负!如果能做到“菩萨心肠,金刚手段”就一定是上上人。
首先,不能有坏心眼,人一动坏心思,就让自己陷于被动,且不说人在做天在看,就是普通人上当受骗也只有一次,所以坏心肠行不通,必遭恶果。
但是,俗话说的“人善被人欺”也不假,怎么能让善良的好人得好报,其实也需要一定的处事智慧,用金刚手段,坚持自己的原则就是最好的理解!不盲目同情,不轻易改变,有规矩才能成大事。
所谓的“菩萨心肠,金刚手段”,大意是起心动念要善良,要宽容看待一切人事物;行事和处理问题要有强硬策略和手段。实际上,佛门历来有“慈悲出下流,方便生祸害”之说,人不能不加选择地无限制地善良,也不能凡事咄咄逼人,不给别人一点机会。
《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》中有一个故事可以诠释“菩萨心肠,金刚手段”,说是有五百个商人一同出海,其中一个商人准备寻机把商人们杀害后抢走财物。当时的商主叫善御,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,虽未得到菩萨果位,但有他心通。知道了这个坏商人的想法,心想:我杀了这个商人,就犯了杀戒,就要堕入地狱,而不杀此人,就会导致更多的生命被杀害。
最后,他不仅想保全其他人生命,还不愿意让坏商人造杀业以免堕入恶道,所以就把这个坏商人杀了。还有大家所熟知的金庸先生小说《天龙八部》中,有两个佛门人物,一个是少林寺中的扫地僧,另一个是鸠摩智,一个嗜杀,一个好生。扫地僧的那一句:“不如天下的罪孽,都归我吧。”试问,没有包容天下的心,如何敢去包容天下的罪孽,而后扫地僧所为,表象是杀慕容、萧二人,实则是为其二人疗伤,所以真正的金刚手段,也该是带着无限的慈悲去实施的。而不是像鸠摩智发现扫地僧所言其武功套路,怕他人知道自己底细,便欲以火焰刀杀之,结果大家都知道,扫地僧丝毫未动,将火焰刀的招式化得一干二净,这无疑是给了鸠摩智一记响亮的耳光。而慕容、萧二人藏身藏经阁几十载,光修金刚手段,不休菩萨心肠,最后都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。以扫地僧的功夫,完全可以用武功制住二人,可是他为什么能容忍二人这几十载的举动,我想,这不仅是其武功层次高出了二人许多,在精神层次上更是远远超越了二人。所以他才会在二人时常逗留的地方摆上《法华经》、《杂阿含经》等瑰宝,这些经书不是帮助二人增长武功的,而是帮助二人消除戾气的,可惜的是二人一直买椟还珠,直到渡过了生关死劫才明白,然而是谁“渡”了他们。
当然,是那个有着“菩萨心肠,金刚手段”的扫地僧,还有佛家慈悲为怀的理念。
总之,善良不是软弱,更不是只有忍耐一种途径,还有金刚手段可用。为人处事、待人接物绝不是从金刚手段而起,绝对是菩萨心肠先至的。请牢记,不轻言金刚手段,那便是接近菩萨心肠的。
谢谢邀请。菩萨心肠,金刚手段。这句话如何理解?小编不以佛释,不以儒说,小编以道来明。
道,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。道中有阴有阳,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。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阴极阳生,阳极阴长。阴阳转化,动态平衡。大千世界,得以生存。
人,是地球生物中有情智的高级动物。人就有善有恶,有对有错。人之初,性本善,是因为无欲。人之后,性有恶,是因为有贪。人有了贪欲,必然竞争。有了竞争,产生了嗔痴。嗔痴交合,人为地定性叫善与恶,对与错。
菩萨心肠,就是人要以慈悲为怀,是道中阳,是积极的、向上的、善良的去为人做事。佛以此来普度众生,善哉,善哉。可是,阳极必返,善大恶生,如何才能再平衡。且看金刚手段。
金刚手段,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。其一,是佛家主张的因果报应,一切诸物诸法皆有因有果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现在不报,时候未到。恶极下地狱,去恶鬼道。有地藏菩为你开示度化,再获重生。其二,是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,万事万物都在阴阳变化之中,无为而治。阴盛阳衰,阴极必返。恶重而善轻,恶极而善生,善生而恶退,循环往复,达到善恶动态平衡。其三,是人要弃恶从善,行善止恶。在佛与道的框架内采取的立竿见影的止恶行为,刚柔并进,甚至是霹雳手段,如国家的法律刑制。从而使恶者受制,不能恶向无节制发展。这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中而不得不采取的止恶手段,其目的是达到天下太平、和谐治世。
诚然,人类的一切活动,还是要以菩萨心肠为本,以金刚手段为辅。遵循天道,万物祥和。崇善弃恶,万事如意。
“菩萨心肠金刚手段”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充满慈悲和关爱,但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,又能表现出坚定和果断的一面。
菩萨心肠是指具有慈悲、宽容和关爱的品质,而金刚手段通常是指在做事的时候使用一些铁血政策,或者是用铁腕手段做事。
这句话强调一个人在处理事务时要既有菩萨般的心肠,关爱他人,又有金刚般的手段,能够解决问题。
猜你喜欢
相关推荐